近來,購物網站的熱搜榜上出現了“打工人挖土求‘錢途’”的詞條……點進該詞條,搜索頁面顯示,眾多商家在電商平臺提供“代挖銀行土”服務。2月28日,江蘇省消保委發聲提醒:購買“銀行土”,未必“有錢途”!
圖源 網絡
銀行土取自銀行門口花圃或銀行大堂里發財樹花盆。商品詳情中,有商家描述稱該商品是在五大銀行各取三銅勺的土,裝在一個金元寶里,同步提供個人專屬取土視頻。商家宣稱,銀行為聚財之地,該商品能夠發揮五行中土生金的作用,為顧客帶來催財生財的效果。
相似的商品還有點鈔機灰。在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分享了與該類商品有關的故事。有買家稱,自己買了土以后感覺狀態好了很多,買了點鈔機灰以后老板漲了工資,認為該商品可能確實招到了財運,并在評論區放出了購買店鋪的名稱。也有部分銀行員工抱怨稱自家銀行的發財樹花盆土被挖得干干凈凈,“求放過”。
江蘇省消保委認為:購買“代挖銀行土”的行為本身屬于一種“玄學”。購買“銀行土”的行為反映了消費者的樸素心愿。但“銀行土”能提升財運并沒有科學依據,也并無證據證明其真實有效。出售“銀行土”的行為本質是通過包裝普通土壤為具有“招財”功能的玄學商品,以迷信為噱頭,吸引消費者購買。一方面,我們需正視這種焦慮情緒,而非簡單批判其“迷信”;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可能違反多項法律法規。商家關于“銀行土”的宣傳涉及迷信內容,若商家在平臺中進行宣傳,可能涉嫌違反《廣告法》第九條第八項的規定。同時,挖土行為本身可能構成對城市樹木花草和綠化設施的損壞,違反了《城市綠化條例》第二十條的規定。
可能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商家虛構功效,將普通泥土包裝成具有特殊功效的“銀行土”并高價出售,可能涉嫌虛假宣傳,甚至可能構成對消費者的欺詐。部分商家要求消費者提供房屋格局、大門朝向等照片信息,可能存在個人信息泄露風險。
可能引領不良的社會風尚。此類營銷利用公眾對財富的焦慮心理,將成功歸因于玄學而非個人努力,可能誤導消費者忽視理性理財與職業規劃,助長了迷信與投機心理。若大量消費者效仿挖土行為,可能破壞城市綠化景觀,增加市政維護成本,甚至引發群體性效仿的負面效應。
江蘇省消保委提示: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違法行為的監管,及時揭露玄學營銷的欺騙性,增強公眾辨別能力,依據《廣告法》《城市綠化條例》等規定對涉嫌違法的商家追究虛假宣傳、破壞綠化等責任,并要求對此類產品進行推流的平臺進行限流。電子商務平臺應積極履行審核職責,根據《電子商務法》第二十九條和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平臺經營者知道或應當知道商品或者服務信息存在違反環境保護要求、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等情形的,應當依法采取必要的處置措施,如完善關鍵詞過濾機制,及時下架違規商品,配合監管部門提供商家信息等。消費者應理性消費,增強辨別能力。
通訊員 張懷風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馬燕
校對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