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南京燕子磯的95歲老人王廣珍,此前接受揚子晚報記者采訪,講述了父親慘遭日軍殺害的悲慘經歷。3月11日,記者獲悉,關于這段歷史找到了書面記載。
在2007年“幸存者調查口述續編”找到記載
1937年的冬天,家住南京楊梅塘的王廣珍才6歲。如今她記得,因為日軍前一天搶走了一個婦女手上的銀戒指,第二天又向這名婦女索要更多財物。當時在旁邊的父親替她解釋說沒有了,就被日軍拖了出來。“父親被槍擊中腹部,腸子都流出來了。當時疼得滿地打滾,后來我們在草堆里找到他的尸體,把父親埋在了附近的山上。”
采訪中,老人與家人也向記者提及,由于搬遷,跟許多老鄰居也失去了聯系。查找歷史信息會遇到一定困難。所幸通過多方查找,這段歷史在張生、吳鳳照、費仲興編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39:幸存者調查口述續編》(下)得到一定印證。書中“棲霞區調查”1609頁記載了2007年6月11日,調查人苑美云記錄的王國民口述,調查地點在燕子磯街道燕華花園社區。
1928年1月出生的王國民口述如下:
1937年12月逃到江北避難,1938年春天回到燕子磯楊梅塘村。南京淪陷后,日軍在雨花臺、中華門、光華門一帶,不僅野蠻地擊斃、刺殺所遇到的已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還殺害普通百姓。躲藏在東關頭涵洞里的數百名中國同胞,全遭日本軍殺害,許多市民都沒有逃出來,到處橫躺著普通市民的尸體。在城內的大街小巷,日本軍不斷騷擾,打門的砰砰之聲不絕于耳,如果開門稍遲,就立即以刀槍相向,在街上,日本軍遇到抄手走路的人,就一槍打死,如果看見日本軍就跑,也一樣會被打死。
隔壁鄰居王安幫1937年12月在燕子磯楊梅塘村遇難。當日本人進入燕子磯楊梅塘村時,村里的房子全部被燒光,一些人先逃到江北避難,而沒有逃離的人,還有老人、婦女及兒童全部都躲進村中的一座破廟之中,躲避日本鬼子的殘酷暴行。當日本鬼子看到王安幫時,就厲聲喝住他:"站住!"他根本就不敢再走半步,日軍的殘暴行徑,他們都是有目共睹的。隨后對他進行了搜身、盤查,結果什么也沒有搜到,日本鬼子惱羞成怒,氣急敗壞地端起槍就對準他的腹部開了一槍,他應聲倒下,但沒有打中要害,肚皮卻炸開了,腸子也流露出來,此時,他還沒有失去知覺,也許是中彈的緣故,他感到非常的口渴,就強忍著劇痛,把腸子往肚子里塞,拼命地向村中破廟旁邊的水溝爬去……終因傷勢過重,又沒有得到及時醫治,幾天之后就含恨離開了人世,家里一貧如洗,沒有錢買棺木,家人就用馬槽把他安葬了。
這段口述中提及“王安幫”就是王廣珍的父親“王安邦”。據老人的女婿顧準告訴記者,王國民就是岳母的老鄰居,就住在對門,前兩年剛去世。從前岳母出嫁前跟老鄰居走動較多。
據悉,《南京大屠殺史料集(39幸存者調查口述續編上中下)(精)》為《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幸存者調查口述》的續編,分上、中、下三冊。本專題收錄的主要是由中共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江寧區委黨史辦等單位組織的在不同地區的口述調查。在其中有相應記載,是否可作為王廣珍老人申請“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依據呢?
江蘇省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孫宅巍告訴記者,在72冊《南京大屠殺史料集》中,這樣的“幸存者”口述共有6冊,“口述”有上中下三冊,“口述續編”有上中下三冊。6冊書中涉及到數百位“幸存者”。他們的口述資料都十分珍貴,這是學術界在與老人們的年齡“搶時間”。在他們健在的時候,搶救了一批能揭示當年南京大屠殺真相的第一手資料。這是對現存檔案資料的重要補充,具有填補空白的價值,意義十分重要。
但他認為這六冊書,將所有見證日軍暴行真相的人,一律稱為“幸存者”,有不夠嚴謹之處。如果統一稱為“見證者口述”便無懈可擊了。“其實給一個什么樣的稱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都還原了一段真實的歷史。不管怎樣稱呼這些老人,他們的口述資料和他們的健在,都是社會的寶貴財富。社會和歷史會永遠尊重、尊敬他們,并會給他們以各種形式的撫慰。”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