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玉蕊塵心盡,癡看星空幻煙花。茶香豈同酒肉香,高山流水別樣長。渾樸唯嫌俗味重,清馨世外伴高芳”。春節(jié)前夕,寒氣逼人,揚子晚報記者專訪祁門紅茶非遺制作技藝傳承人劉同意。泡上一壺暖暖的祁門紅茶,與劉同意品茗聊天,讓身心被濃濃的暖意包圍,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劉同意直言,紅茶屬于溫性是全發(fā)酵,喝了以后對胃起到促進消化的作用,對于軟化心血管以及對心臟、血脂等方面都有好處。
他坦陳,市場上賣的很多祁門紅茶都不是原產(chǎn)地,原產(chǎn)地在祁門,祁門紅茶有一個原產(chǎn)地證明商標(biāo),屬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祁門紅茶的顏色是紅艷敞亮,喝起來是甘醇,香氣很持久。
“祁門紅茶的香,是花是果是蜜的濃縮,有蘭花香,有淡淡的水果味道,又有蜂蜜回甘的感受。”他說,2008年我們在祁門,也是不經(jīng)意,找到一批老茶,96年以前的,打開這個香,那種芬芳非常迷人的,這種茶你喝到嘴巴里面是甜甜的,是直入丹田的。
“好茶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即:好的品種,好的出產(chǎn)環(huán)境,好的制作工藝。三者相結(jié)合,制作出來的茶,方是好茶”。劉同意解構(gòu),有的茶園環(huán)境好,但制作不好,這種茶稱不上是好茶。他強調(diào),制作工藝很重要。我們在市場上做了這么多年,引導(dǎo)很多消費者從不懂茶到懂茶。“這些年來,我主要在茶葉審評、發(fā)酵、制作等方面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2006年打假的時候,就憑眼、鼻來看來聞。一個地域的茶葉,有一個地域的特點,各個地域的茶葉在光澤、滋味、香氣等方面都不同”。
作為國家級評茶師,各地邀請劉同意前往審評茶葉的信函、電話,絡(luò)繹不絕。每逢參加審評,劉同意堅持以茶論定品質(zhì),鐵面無私,不徇私情。有時候也有人勸導(dǎo):劉老師,你何必這么認真。劉同意回道,既然是茶葉審評,就該以茶論質(zhì),以茶定級。不然,何以對得起消費者,何以還茶葉市場一個晴朗的藍天。
因為他的執(zhí)著和堅持,盡管也得罪了一些人,但更多的是獲得了業(yè)內(nèi)的尊重。作為明證,在目前茶葉市場普遍蕭條的窘境下,劉同意所在企業(yè)生產(chǎn)的紅茶依舊是供銷兩旺。用劉同意話來說,只有誠信,貨真價實,才是贏取市場的唯一法寶。
劉同意的恩師閔宣文為此撰文寫道:劉同意先生從事茶葉工作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之后來到上海,宣傳推銷祁門紅茶,在上海、江蘇、浙江及全國茶葉市場做了許多艱苦工作,并不斷鑒定知識,講授制茶評茶理論和鑒定特點,為擴大祁門紅茶在市場的認知度,做出了大量的貢獻。
(江雪 王俊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