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個教師節,南京市古平崗小學1978級學生楊曉梅打電話給學校,想尋找她在古平崗小學入學時一年級的開蒙恩師江家秀老師。學校告知她江老師在去年 9 月 30 日去世,享年99歲。楊曉梅聽到這個消息,哽咽自責,說是因為自己的拖延遲緩,錯過了和老師謀面的機會,于是馬上將回憶成文,以古小校友的身份,將這份感恩獻給母校,獻給恩師。
小學時期的楊曉梅
楊曉梅
得遇恩師開蒙時,春風化雨潤心
——悼念恩師江家秀
文/楊曉梅
無論是“孟母三遷”還是“仲永失才”都闡述了啟蒙學習的重要性,也表現出開蒙者的理念和能力對孩子成長初始階段的重要意義。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啟蒙時期遇見好老師,得遇恩師江家秀,是我一生最大的幸運!
那是1978年夏天,在我即將進入古平崗小學前,我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江家秀來到我家,對新生進行家訪。江老師梳著齊耳短發,棱角分明的臉上架著一副黑框眼鏡。厚厚的鏡片似乎把她的眼睛放大了,盯著我上上下下地打量。她提了好些問題:“幾歲了?”“性格怎么樣?”“愛好些什么?”……這些問題雖然是問媽媽的,但基本都被我搶答了。“這個小姑娘,小嘴蠻能說的嘛。”江老師笑瞇瞇地說,嚴厲的大眼睛瞇成一條縫,流露出的喜愛讓我感覺到她的慈祥。
常常有人問我:“臺下那么多人,你為什么不懼怕公眾講話?”當然公眾發布和其他技能一樣,需要長時間不斷地操練。但是對我來說,我的操練可能更早,始于一年級的“看圖說話”。作為我的語文老師,江老師應該是在家訪第一次見到我的時候,就知道我具有強烈的口頭表達欲望。于是她經常在課堂上給我發言的機會,看圖說話必須是當眾表達邏輯順序正確,語言靈活生動的一段話,這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江老師保護我的表達熱情,給我許多操練的機會。就這樣我一次比一次說得更好。
二年級開始寫作訓練,江老師批改作文除了糾錯,更注重尋找閃光點,每篇習作都有她用心劃出的紅色波浪線和評語。在這樣的鼓勵教育理念下,我的書面表達能力也突飛猛進。我的作文先是在班級進行示范閱讀,后又在整個年級傳閱。在小學階段就確定下這項學習優勢,這都是因為我的江老師。
也許你會說“你就是那個別人家的被老師喜歡的孩子唄。”其實不然,我雖然口頭表達能力強,但“不遵守課堂紀律,愛上課說話”也曾一度寫在我的成績報告單上,成為重要缺點。每每接到其它任課老師的批評,江老師的眼睛就又變得大大的,她威嚴地盯著我,告訴我說話也要看場合,守規則,這樣才能好說話,說好話!為此,江老師沒有讓我成為第一批入隊的少先隊員。在充分認可和鼓勵我的同時,她對我嚴格要求,給我指明了提升和進步的方向。
啟蒙教育是真正的“起跑線”教育,它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古平崗小學畢業后,我順利考入南師附中,從初一開始就一直擔任語文課代表。高中和大學階段我開始加入學生會,成為文體骨干,演講、主持一肩挑。我的工作單位中電十四所是一家電子理工類單位,作為一名文科生,我貌似沒有多少優勢。但是組織發現了我的特長,在宣傳和文化方面給予我進一步的學習培養和展現平臺,讓我能夠脫穎而出,在一個理科類單位實現了文科生的抱負。
如今我也到了中年,對文字的熱愛已成為我人生幸福的籌碼。我加入了作協,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老師,向他們學習求教,偶爾也發表“豆腐塊”。我也有了學習寫作的學生,當他們在我的輔導下獲得作文比賽一等獎,我也會像江老師那樣,第一時間給他們送上由衷的贊許和親切的微笑。
我多想把這一切親口告知恩師,表達我的感恩,讓她感到欣慰。但今日得知恩師江家秀已駕鶴西去,享年99歲。嗚呼哀哉,這將成為我的遺憾。僅以此文告慰先師,以表學生的感謝、想念和尊敬!
悼于2024-9-10教師節晚
來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通訊員 張春榮
編輯: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