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靶PP小被顒觼淼侥暇┦泄馊A東街小學,江蘇省吳寧網絡名師工作室展示了一節“人機協同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實踐研究——‘互聯網+教育’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探索”的科學課,一起來看看同學們是如何通過實驗的方式來了解浮力!
本次《浮力》科學研討課的老師是南京市光華東街小學魏娟娟老師,她和同學們一起做了一個“找出新材料”的實驗:材料研究所發現了一種新材料,保潔員卻不小心將相似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僅有一份樣品的情況下,同學們如何找出新樣品呢?大家議論紛紛,有人建議可以一起將它們放進水里,觀察是不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有人建議先把樣品放進水里測出浮力,然后把其他三個放進去,找出最接近的那一個。通過討論,同學們將3種不同的材料依次放入裝有200ml水的燒杯中,觀察并記錄水位的數值,找出了新材料。但這個測量一定準確嗎?魏老師和同學們又進行了“水位大挑戰”,將燒杯換成了水箱,發現體積相同、重量不同的物體進入水箱,水位幾乎沒有變化。這又是為什么呢?物體進入水中后,上升的水位和什么有關?又代表著什么呢?
面對同學們的疑問,魏老師請出了AI智能“有趣的科學吳老師”一起回答同學們的問題。同學們通過和人工智能的交流了解到了更多關于浮力的知識,逐漸建立起正確的科學概念。魏老師認為“人機協同”對小學科學教學有積極作用,尤其是個性化學習,通過反饋速度的差異,孩子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態度、興趣變化和知識掌握程度得到了體現。
沙龍環節,來自深圳市龍崗區教科院教研員吳向東、南京市教研室教研員王少峰、江蘇省科學傳播中心活動部主任葛璟璐、魏娟娟老師以及線上參會的莆田市第二實驗小學、湘潭市和平小學、北京市懷柔一中的三位老師,圍繞“未來人機協同教育發展方向與優缺點”展開探討。老師們提出了人機互動在情感交流中的缺失和受限、信息數據安全等問題。吳向東老師強調,人機協同教育的變革是不可避免的,老師們需要轉變角色,成為引領者和問題提出者,甚至情感伴隨者,以提升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各方面的成長。王少峰老師表示,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變革,將帶來更多的教學理念和創新想法,強調了各自發揮優勢的重要性。
江蘇省科學傳播中心活動部主任、光華東街小學科學副校長葛璟璐建議通過個性化的學習和培養,提高學校教學質量??茖W老師可以在組織各類型科普活動中強調核心素養的構建,讓政府和機構為學校提供助力,整合資源,將校外科普場所更好地運用到科普活動中。同時,她也分享了如何進行青少年科普活動的實踐,并以科學博覽會為例,說明了科普活動的重要性。她建議學校組織更多類似校園智力競技、詩詞里的科學等活動,在人工智能發展的背景下,創新活動方式,讓同學們適應科技的發展。
來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見習記者王蕾 記者 王穎
編輯: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