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當你乘坐高鐵“朝發金陵城,夕至云貴川”,一日千里,看盡祖國大好河山的時候,你一定會為祖國高速軌道交通的發達感到自豪:今年國慶前夕,隨著龍巖至龍川高鐵梅州西至龍川西段(龍龍高鐵梅龍段)正式開通運營,中國鐵路營業總里程突破16萬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超4.6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
中國鐵路的發展,離不開中國鐵路人一代代的付出和努力。
這其中,有一位金中人的名字格外亮眼——著名巖土工程專家周鏡。他與鄧稼先等愛國科學家一起歸國,以畢生所學報效祖國,是我國鐵路路基土木工程技術主要開拓者之一。
周鏡
1947年獲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學位。
1949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學位。
1950年回國后在唐山鐵道研究所(現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以拳拳之心助力鐵路建設,參與創建了我國鐵路系統第一個土工試驗室,編著了我國第一本《土工試驗》規程,為攻克眾多工程難題提供了有效方案和專業理論,擔任我國巖土工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詹天佑成就獎”。
1994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1940年到1942年間就讀于當時的鼓樓中學后為同倫中學(抗戰期間,金陵大學與金大附中西遷后,留守教員所辦學校)。
百歲校友寄語金中學子
周鏡院士出生于1925年12月21日,今年是他的百歲壽辰。2024年3月1日,中國鐵道科學院舉行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周鏡傳》暨弘揚科學家精神專題研討會。這本書濃縮了百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周鏡和中國鐵路結下的一生緣一世情。
當天,周鏡院士精神矍鑠地站在演講臺上,面向在場觀眾發表了20分鐘的講話,撫今追昔,江南鄉音親切又質樸,于深情處不掩赤子情懷,充滿了濃厚的家國情懷,彰顯出百歲人生智慧。
知道母校金陵中學一直牽掛著他,老先生非常開心,欣然提筆,為母校學子寫下寄語:
這段寄語也是周鏡院士的寫照:懷揣赤子之心,一生與沙漠、黃土、路基相伴,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為祖國的交通事業付出畢生心血。
畢生難忘的“金中”歲月
周鏡祖籍宜興。在那個時局動蕩的年代,周鏡與家人四處奔波遷徙。顛沛流離中,周鏡讀完了小學、初中,目睹了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慘狀。
1939年的南京,經歷過日寇戰火損毀,只剩下斷壁殘垣,破敗不堪。城內百業凋敝,學校停辦,無數青少年流離失所,無書可讀。為了保護金大校園,讓失學青少年繼續學習,也為了維持留守的教職員工及其家屬生計,金大教授陳嶸等一批愛國人士同日方交涉,利用金大校舍辦中學:1939年下半年,開辦金陵補習學校;1940年下半年擴充辦學,改名為“鼓樓中學”,全面設置普通高中課程。為保護金大、金陵中學校產,隨后又設法將鼓樓中學遷至金大附中一金陵中學校址,更名為“同倫中學”。這所學校,不僅是淪陷區中國人的精神收容所,更是孩子們未來與希望的寄托。
周鏡和二哥、弟弟正是就讀于這一時期的“金陵中學”:1940年春,兄弟三人一起到南京私立鼓樓中學念高中,直到1942年夏在同倫中學畢業。兩年的求學生涯,周鏡終生難忘。耳濡目染,他在這里接受了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是學校傳統
在周鏡眼里,學校的教師們大都愛國家、愛學校、愛事業,他們不顧清貧,不顧個人安危,以滿腔熱忱,投身于教書育人的課堂。校長陳嶸更是和藹可親,生活簡樸,平時一身藍布長衫、腳穿布鞋,在校園里漫步,遇見學生就會停下來問問生活和學習情況。
抗戰時期,陳嶸等一批愛國知識分子雖然身在淪陷區,但在教學中不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灌輸科學救國的理念。抗戰勝利后,周鏡他們這批學生懷著深厚的愛國情感,投身社會,為國家、民族服務,大都成為社會各界的中堅力量。
周鏡深深地記得這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是陳嶸先生給同倫中學畢業同學的題詞,也是他的座右銘。新中國成立后,陳嶸先生把畢生精力投入林業事業,堪稱我國“林業泰斗”。在南京市金陵中學團委辦公室外有一面墻,上面張掛著金陵中學歷任校長的照片,陳嶸校長也在其中。
△陳嶸校長給畢業學生的題詞
百卅金中,歷經歲月變遷,校名幾經更改、校長也數度變換,但始終不變的是金中人的責任擔當和愛國情懷。
這一點,在周鏡院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學土木工程,“重整舊山河”
1942年夏天,周鏡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他堅信,一旦抗戰勝利,那么最需要的便是“重整舊山河”,這樣學習土木工程專業就太有意義了。抗日戰爭勝利后,他轉入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系學習。
△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合影
1946年周鏡前往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學習,畢業后暫時留美工作。新中國成立消息傳來,1950年8月,周鏡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同鄧稼先、趙忠堯等一批愛國科學家一起,從舊金山乘坐“威爾遜總統號”回到祖國。
△1950年,周鏡搭乘“威爾遜總統號”輪船歸國途中合影。(該圖目前收藏于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
晚年的周鏡回憶起這段經歷時情緒很平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這種樸素的愛國觀并不是某一個人獨有,而是我們那一代人絕大部分共有的思想:國家不強盛,就會挨欺負。”
為建設祖國他爭做“第一”
回國后,周鏡全身心投入新中國的鐵路建設事業中:與同事一起,創建我國鐵路系統第一個土工試驗室,指導編寫我國第一本《土工試驗》規程;帶隊在陜甘晉豫四省,開展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黃土工程調查,為西北鐵路建設提供了珍貴的參考資料;帶隊在烏蒙山區反復研究試驗,終于成功治服軟土路基的危害,為貴昆鐵路的順利通車做出重大貢獻。
1966年國慶節,為表彰周鏡做出的重大貢獻,他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與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一起參加國慶觀禮。
周鏡還是我國較早提出建設高速鐵路的專家,1999年,他出版了專著《高速鐵路工程》,對我國高鐵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研究生培養制度恢復后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周鏡積極創建設備一流的實驗室,組織開展國際與境外的學術交流,為國家鐵路建設培養后備人才。他還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曾在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評審委員工程組、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工作,先后擔任國務院參事、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等職務。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青年應有一代青年的擔當。
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金中少年當以前輩為楷模,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來源:南京市金陵中學,綜合新華社、人民網、鐵科院官方微信公眾號
編輯: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