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蘇港澳基礎教育領域深化交流、融合發展、共同提升,在江蘇省教育廳、香港教育局、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共同支持下,蘇港澳基礎教育合作聯盟成立。聯盟成立以后,按照“公益、安全、品牌、實效”的原則,積極組織實施“百校千生”計劃,進一步推動香港澳門地區與江蘇教育交流交融,服務青少年成長成才。根據聯盟年度工作計劃,由全省各設區市23名校長組成的交流團于2024年10月13日至18日赴港澳交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鐵北新城分校作為南京市唯一的小學代表參加此次參訪。
學校隨交流團參訪大中小學校和教育機構,與當地教育專家、知名校長座談交流,學習和借鑒港澳地區在STEM教育方面的理念、方法和路徑,促成學校與港澳學校建立長期穩定的校際交流。參訪期間,學校還參加了由江蘇省教育廳和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主辦,江蘇省港澳臺教育交流中心和澳門中華教育會協辦的“STEM視野中的卓越教育”江蘇—澳門中小學校長協作會。會議由江蘇省教育廳港澳臺事務辦公室三級調研員鄭興主持,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副局長黃嘉祺介紹了STEM在澳門的發展歷程及優化策略,以期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創新型人才。江蘇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袁靖宇做主題為“STEM教育:江蘇的使命、愿景與行動”的重要講話,從STEM教育的本質出發,期望通過開發課程資源、變革教學方式、改革教育評價、加強師資建設、構建應用場景、整合社會力量等路徑,發展STEM教育,幫助年輕一代應對變化發展中的世界。
會議中,學校與長期有著親密合作的姊妹學校澳門婦聯學校參加了江蘇澳門學校STEM教學聯合工作坊簽約儀式,在全場見證下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兩校將進一步深化合作,團結一心,攜手共進。
自建校起,南師大附小鐵北新城分校就主張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經驗和知識,成為自身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執行者和策劃者。課程如“我的童年種植書”“校園觀察員”“課間十分鐘·巧手營造”等深受孩子們喜愛,在自主提問、自由表達中點亮創造力。
學校通過“15分鐘科普圈”項目,整合校內外資源,開展以生活問題為出發點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解決問題能力。
在實踐探索方面,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科技競賽,如“和鳴7.0:綠水青山”項目,學生團隊設計并制作了能夠自主演奏的樂器、體現綠水青山主題的場景,以及能夠巡線移動、觸發樂器演奏的“生態使者”機器人。
這些項目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提升了他們的團隊協作和創新思維。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學生們對生成式AI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設計實驗來測試AI模型在解決數學問題等方面的能力,并在“五小”活動中獲得了特等獎,體現了學校在培養學生對人工智能理解和應用能力方面的顯著成效。
此次參訪,學校還與位于九龍長沙灣的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澳門工聯總會下屬勞校中學結為友好學校,兩所學校都積極推行STEM教育,自主開發設計課程教材,提升學生的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探究的精神及創意思維,擴闊學生視野和想象空間,與南師大附小鐵北新城分校“發現每一個的無限可能”的教育愿景契合。
未來,南師大附小鐵北新城分校將乘時順勢加強蘇港澳校際之間的交流合作,攜手做好互學共進、鑄魂育人、牽線搭橋文章,充分發揮教育在增進同胞情感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友好學校師生交流交友交心,共同譜寫蘇港澳教育合作的新篇章。
來源:南師附小鐵北新城分校
編輯:賀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