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四敢”要求,充分展現梁溪法院司法為民的責任與擔當,2023年5月梁溪法院微信公眾號開設“星分享·法官說”專欄,選取辦案之星代表,結合辦案經歷,講述辦案故事,分享辦案心得,力促全院干警在辦案技能、辦案方式上有新提升,以更優的辦案效果、審判質效服務大局。
下面,就帶大家一睹“辦案之星”張雯的風采。以下是法官講述——
前不久,我分到一起案件:妻子已逝,年過七旬的老李為了確保自己今后的安定生活,將三子女起訴到法院,要求繼承歸并自己與已逝妻子名下共同共有的一套住房。
略顯特殊的當事人
這本是一起普通的繼承案件,婚姻家事法官處理這類案件,應當是駕輕就熟的。
但在訴前調解階段,通過查閱案卷及與當事人電話溝通,我得知老李與其中一名女兒小李身體都不太好,父女之間也存在抵觸情緒,一方認為子女隨時可以來分割遺產,自己就不能安度晚年;另一方認為母親剛剛去世,父親的行為令人傷感。因此,就本案而言,我發現做好雙方當事人情緒化解比案件本身的法律適用更重要。
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該從何做起呢?
化解矛盾需有的放矢
在家事案件中建立與當事人之間的信任是化解矛盾的基礎。我從同理心的角度出發,和當事人聊家常,讓他們了解到法官和他們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徹底解決糾紛。同時,我還告知當事人繼承糾紛的相關法律規定。
在此期間,我也請教庭里的常駐心理咨詢師,交流自己的審理思路,讓專家給我“支招”。
既然確定了辦案思路,我便組織雙方到庭。庭審中,我讓他們充分發表意見但不著急記錄,而是適當為他們總結,讓他們知道法官聽懂了他們表達的意思,愿意給予尊重和理解。
在溝通過程中,我還發現除小李外的另兩名被告對父親的行為表現出理解,我抓住這一心理,立即對她們理解父親的行為表示肯定。雖然努力從中協調,但雙方多年來形成的矛盾很難因為法官的一次調解便可以完全消融。審理中,在爭取另兩名被告幫助后,我們一起做通了小李的工作,原被告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同意將房屋進行司法評估后歸并給老李。
解“法結”還需解“心結”
案件的審理重新回到常規軌道上,我心中也放下了最初那個包袱。庭審結束后,我把原被告送到法院門口,讓他們安心回家等評估結果。
在評估結果出來后,我按照雙方協商的方案出具法律文書,老李立即履行了付款義務。
家事案件的當事人走進法院,絕不僅僅只有法律問題,還會有情緒問題和心理問題。要從根本上化解矛盾,需要法官不僅能用法律思維幫他們打開“法結”,還要用心理學知識幫他們解開“心結”。
雖然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遠遠超過簡單的一判了之,但通過耐心釋法說理,當事人權利能夠得到一體化保護,矛盾糾紛實現一次性解決,這既是每個家庭成員權利保障的延伸,更是人民法院從源頭上減少家事案件增量的社會治理方案。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