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鼓樓區第一中心小學在2024年鼓樓區第六屆中小學創客大賽活動中喜獲佳績。
一年一度的市區中小學創客大賽作為一項備受矚目的科技競賽活動,今年以“數字金陵,文創南京——讓文物來‘說話’”為主題,旨在激發學生們對歷史文化的探索熱情。本次大賽鼓勵學生走進博物館,從創新的視角去理解文物,挖掘其背后的歷史、人文和科學價值。學生們被鼓勵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創意思維和現代數字智能技術,為文物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成為傳播南京文化故事的生動媒介。這不僅讓文物的歷史與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弘揚,也激發了學生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自豪。
鼓樓區第一中心小學信息科技和科學老師精心組織,學校今年共有7支隊伍、21名充滿熱情的“小創客”積極參與了這一活動,在科信組老師們的悉心指導下,他們精心制作了創客作品,展現了非凡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經過激烈的角逐,2支隊伍榮獲區特等獎,1支隊伍榮獲區一等獎,2支隊伍榮獲區二等獎。此外,陳雯嫣老師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學校也獲得“優秀組織獎”。
部分獲獎作品展示
王彤予、趙紫諾、金思妍小隊作品《歷史文化瑰寶——南京明孝陵》
南京明孝陵作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寢中的瑰寶,不僅以其宏大的建筑規模、精湛的石刻藝術聞名遐邇,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深邃的藝術美學價值。這件作品旨在帶領同學們一同走進這座神秘而莊重的皇家陵寢,探尋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歷史記憶,感受那份穿越時空而來的震撼。
同學們以南京明孝陵為主題展開制作,希望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讓明孝陵這一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煥發新生。作品包含語音互動、燈光系統、環境監測系統、文物保護系統等,同時,通過打造沉浸式、互動式的游覽體驗,讓人們在游覽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明孝陵的歷史文化,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李帆、黃睿哲、房之棟小隊作品《龍影智變》
中國人自古就有龍的崇拜與信仰,龍被視為吉祥、神圣的象征。經歷數千年的發展,“中國龍”已根植于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與標識。玉龍是古代玉器中的珍品,作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時期的典型器物,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它的發現和研究,為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文化習俗、審美觀念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就館藏有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龍”文物——南京江北新區泰山街道營盤山遺址出土的兩件龍形玉飾件。這兩條玉龍還與良渚文化有著密切聯系。玉龍的制作工藝精湛,造型簡約而神秘,體現了古代工匠們高超的藝術水平和豐富的想象力。它們不僅是古代藝術品的杰出代表,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在“數字金陵,文創南京——讓文物來‘說話’”的主題下,同學們選擇了玉龍作為創作的主題,希望利用科技融合,讓玉龍“活”起來,為大家講述玉龍的相關故事、龍形態的演變和龍文化等。
他們利用紙板的可塑性及超輕粘土的生動表現力,創造出生動逼真的歷史場景,并使用全息投影展示龍的相關影像;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玉龍,并利用傳感器、舵機、微控制器等智能硬件,實現自動化與智能化控制玉龍的升起和下落,實現龍文字的演變旋轉展示、龍形象的擺動等;同時還內置語音交互傳感器,當有相關提問時,會講述玉龍的相關故事、龍形態的演變、文字“龍”的演變、龍文化的相關介紹等。
同學們巧妙地編織現代科技的織錦,讓沉睡千年的文物煥發新生,以前所未有的靈動姿態與世人對話,讓每一縷歷史的光芒,在現代社會的舞臺上熠熠生輝。作品讓玉龍不僅僅是靜默的見證者,而是成為講述者,以其獨有的語言,讓古老的故事在現代傳唱,滋養著人們對龍文化的深刻理解,共同編織著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橋梁。
11月,榮獲特等獎和一等獎的三支隊伍還將代表鼓樓區參加市賽,期待他們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再創佳績。這次大賽不僅是一場科技與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傳統與創新的完美融合。學生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和智慧,讓沉默的文物“說話”,讓歷史與現代對話,展現了南京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無限魅力。
來源:南京市鼓樓區第一中心小學
編輯:高嘉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