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復蘇的春天里,鼻子好像也跟著“熱血”起來,有些人甚至出現頻繁流鼻血的情況,這是怎么一回事?
揉鼻、擤鼻總帶血,竟是春燥惹的“火”
近日,46歲的趙女士發現自己經常鼻干,揉鼻、擤鼻后還會帶有淡血絲,經人推薦,她來到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耳鼻喉科門診就醫。
主治中醫師顧曉娜通過前鼻鏡檢查發現,她雙側鼻粘膜干燥,鼻道里有不少干痂和陳舊性血性分泌物,血檢指標與鼻咽鏡檢查無明顯異常。細問得知,趙女士每晚都要開著電熱毯入睡,平時喝水較少,還愛吃辛辣類、瓜子炒貨等零食。顧醫生告訴她,春季氣候干燥,本就易耗傷津液,加上飲食不節,這才引發內熱“上火”,造成了鼻出血,遂予以鼻噴劑和清熱潤燥、涼血止血的中藥茶飲促進緩解,同時提醒要少扣挖、揉鼻,縮短電熱毯使用時間。
不容忽視的“紅色警報”
《素問》有云,春善病鼽衄,衄指的就是鼻出血。春季是生長生發的季節,陽氣漸旺,熱邪易灼傷鼻部脈絡,造成鼻干、鼻癢、鼻出血、分泌物增多,兒童、老年人、高血壓患者以及長期生活在干燥環境中的人群比常人更易“中招”。
顧醫生提醒,鼻出血看起來是“小病”,但也不能忽視治療,放任不管會增加鼻部感染、貧血,甚至是窒息的風險,頻繁鼻出血要警惕是否為其他原發病引起。發生鼻出血后,可以通過捏緊雙側鼻翼,用冷毛巾敷額頭或頸部緩解,若10分鐘內不能自止建議及時就醫。
春燥養津三部曲:睡飽覺、多喝生津水,多按養津穴
“從去年冬天起,南京地區降雨量整體偏少,自開春以來,門診已經迎來一大波受春燥影響的患者,他們集中表現為舌紅苔薄,口干舌燥、咳嗽少痰、眼干、皮膚干。”耳鼻喉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張鵬表示。他介紹,人體所有正常的水液統稱為津液,其通過全身代謝滋潤保護組織,維持陰陽平衡。春季人體新陳代謝活躍,體內陽氣升發、肝火易旺,加上多風、空氣濕度低、氣溫回升的季節特點,體表水分加速流失,人便更易受到“春燥”侵襲,整體感受就是“干干的”。
春燥養津怎么做?張主任提出三點建議:
1、保證充足睡眠,建議晚23點前熄燈入睡,早晨7點前起床。
2、多吃養陰潤燥的食物,多喝“生津水”。入春以后,飲食要以清淡溫涼為主,可多選雪梨、銀耳、百合等食材,需減少辣椒、花椒、燒烤等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忌煙酒、飲食過燙,避免加重內熱。中醫講究酸甘化陰,受春燥影響嚴重的人群建議在水里增加麥冬、枸杞等中藥材,或選用甘蔗、馬蹄等新鮮潤燥的瓜果煮水飲用。
3、穴位按摩。針對鼻衄,可按揉迎香穴、合谷穴、太沖穴、承漿穴促進鼻部經絡氣血疏通;針對眼干,可按揉睛明穴、太陽穴、四白穴;針對口干,可按揉太溪穴、照海穴滋腎清熱,建議每個穴位每天按揉1-2分鐘,促進降火止血、扶正祛邪。
通訊員 顧曉娜 屈璟秀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夢航
校對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