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張敏醫生突然接到一通“緊急呼叫”,她負責的一對36周早產的雙胞胎有些異常癥狀,可能是“顱內出血”造成的。這對雙胞胎怎么會顱內出血呢?會不會影響他們以后的健康?
產婦小黃(化名)的這對雙胞胎來之不易,從懷孕到分娩,全家人都高度關注。孕期體檢胎兒發育良好,但因妊娠后期小黃的個人身體負擔較重而選擇剖腹產提前分娩。產時兩個寶寶無窒息情況、活力良好,由于體重偏小被留觀兒科。
出生48小時后的住院期間,寶寶們出現很嗜睡,且呼吸不勻的癥狀,緊急檢查后診斷雙胞胎為“顱內出血”。張敏醫生也很疑惑,之前查看兩個小家伙是吃也好睡也好,怎么就突然有了顱內出血呢?于是和程佳副主任醫師仔細探討一番,程主任考慮,對這兩個寶寶來說最有可能顱內出血產生的原因是自身腦發育不成熟導致的。
經過幾日的臨床觀察,寶寶們在臨床表現較平穩,未出現嚴重異常神經系統體征,結合B超顯示屬于一級顱內出血(輕度)。程主任告訴家屬,可以放心了孩子們問題不大,預后基本良好。治療以維持呼吸、循環穩定為主,密切關注生命體征和神經系統癥狀,掌握病情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兩個小家伙順利恢復健康出院。
張敏主任介紹,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新生兒常見的嚴重疾病和腦損傷,通常由產傷和缺氧引起,是造成圍生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產兒容易并發顱內出血,是由于自身發育不成熟,腦血管的結構和功能存在缺陷,血管壁較薄且脆弱,容易在各種因素刺激下發生破裂出血。
據悉,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缺氧、產傷、先天性顱內畸形以及凝血功能異常等。缺氧時,由于血壓波動過大和血流量變化較多,可能導致顱內出血。產傷則是在生產過程中,早產兒的頭骨易受到擠壓,從而造成顱內出血。先天性顱內畸形,如三角頭畸形、舟狀頭畸形、腦膜膨出等,以及顱內動靜脈發育異常,也可能導致局部血管損傷,造成顱內出血。此外,凝血功能異常的早產兒,由于凝血酶原不足和血管壁彈力纖維發育不全,也容易出現顱內出血。
專家提醒,早產兒顱內出血的程度可以從輕微的點狀出血到嚴重的大面積出血不等。輕度出血可能癥狀不明顯,但仍可能對早產兒的腦部發育產生潛在影響。而嚴重的出血可引起顱內壓升高、驚厥、昏迷等危及生命的癥狀,甚至可能導致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鑒于輕度顱內出血癥狀不顯著,住院期間醫生會對早產兒進行頭顱B超篩查,以便早期發現病變。
雖然一般情況下顱內出血都是在醫院發現,但如果是居家照護的早產兒出現以下癥狀,家長們一定要警惕:
神志改變:如容易激惹或嗜睡
呼吸改變:如呼吸增快、減慢或呼吸暫停
顱內壓增高:如前囟隆起、血壓增高、間斷抽搐
眼睛癥狀:如凝視、斜視、眼球翻轉困難、眼球震顫、瞳孔對光反應消失
肌張力改變:如肌張力增高、減弱或消失
此外專家認為,條件允許情況下,家長也應積極參與早產兒的護理和康復過程,比如積極母乳喂養,加強袋鼠護理。與醫護人員密切合作,共同促進早產兒寶貝們的健康成長。
通訊員 王凝嫣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