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的劉女士(化名),最近1年身體一直不舒服。每次進食后,她的上腹和胸骨后部就開始 “鬧別扭”,像有團小火苗在躥動,燒心得很,還時不時感覺有股熱流從胃里直往嗓子眼兒沖,別提多難受了。劉女士嘗試過各種胃藥都無濟于事。到最后每天正常吃飯對她來說成了一種煎熬,生活質量直線下降,整個人被折騰得沒了精神。
不堪忍受的劉女士來到南京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常州二院)求診。胃鏡檢查發現劉女士患上了食管炎;高分辨率食管測壓的結果也不容樂觀,顯示她食管下括約肌的壓力遠遠低于正常數值。“食管下括約肌是食管和胃之間的關鍵‘閥門’。如果壓力檢測數值過低就證明這個‘閥門’出了狀況,可能是本身松弛了,也可能是受其他因素干擾,關不緊了。”南醫大三附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林敏介紹“這會導致胃里的食物、胃酸還有其他消化液,倒流到食管里,出現燒心、反流等等癥狀。”
胃食管反流病(GERD)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調整生活方式、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但生活方式調整周期長,顯效慢;長期服用藥物,不僅患者經濟負擔重,停藥后復發率高,而且多數患者癥狀無法完全緩解,部分患者甚至對抑酸治療沒反應;外科腹腔鏡下胃底折疊術雖被視為治療 GERD 的標準術式,但其應用受嚴格適應癥限制,主要針對食管裂孔旁疝或混合型食管裂孔疝病例,在臨床中使用頻率也不高。因此內鏡下抗反流黏膜干預是近年來新興的治療技術,為 GERD 患者提供了新的微創選擇。
經過仔細溝通和討論,林敏為劉女士選擇了一個新技術:抗反流黏膜切除術聯合成型術。在團隊的精心治療下,劉女士很快康復出院,困擾她許久的反酸燒心癥狀幾乎全部消失。
抗反流黏膜切除術(ARMS)是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種簡單、微創、安全且有效的方法,通過切除一部分黏膜,促使創面在愈合過程中形成瘢痕組織,收緊食管下括約肌區域的結構,增強抗反流能力。不過,由于創面愈合過程復雜,術后收縮難以預測,可能引發遲發性出血等問題,2023年消化科有國際學者們提出了 ARMS 聯合黏膜成型術的創新想法:直接縫合術后潰瘍創面,形成更具彈性的粘膜瓣瓣膜,讓 ARMS 得到進一步優化。
林敏團隊從 2024年5月起在國內率先開展 ARMS 聯合黏膜成型術,并進一步優化了創面縫合技術。目前已累計完成 10 余例手術,患者治療效果良好。該臨床技術成果被歐洲胃腸內窺鏡學會(ESGE)及其附屬學會官方期刊ENDOSCOPY(Q1 區,IF11.5)收錄。該期刊是消化內鏡領域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這也是林敏團隊學術成果近期第二次被收錄。
林敏介紹,ARMS 聯合黏膜成型術作為一種內窺鏡下微創治療方法,對難治性 GERD 療效顯著且耐受性良好,為難治性 GERD 患者提供了新選擇。林敏提醒,雖然 ARMS 聯合黏膜成型術能有效治療胃食管反流病,但大家仍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堅持規律飲食,控制體重;戒煙戒酒,加強體育鍛煉,降低發病幾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