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正在愛奇藝和央視熱播的電視劇《北上》在豆瓣開分7.3分。引人注目的是,這部以京杭大運河為脈絡的年代劇,憑借對江蘇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創造了影視作品與地方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開播首周即帶動沿線城市游客量激增40%,民宿預訂量同比暴漲215%,非遺工坊訂單排期已至2025年國慶,這種被稱為"《北上》現象級傳播"的文化經濟共振,正在重新定義影視IP的價值邊界。
在昆山巴城老街,劇組用57天時間完成了時空折疊的魔術。這條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的200米石板街,現存明清建筑23幢、民國風貌店鋪18家,劇組通過136處細節改造,讓1990年代的運河市井在物理空間重現:老茶館門楣上懸掛的"正儀文魁齋"匾額實為光緒二十六年真跡,晾曬的靛藍土布采用吳江非遺草木染工藝,連群演手中轉動的鐵環都是當地工匠用百年古法打造。
常熟古里鎮的場景設計也令人驚嘆。在鐵琴銅劍樓——這座清代四大藏書樓之一的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前,劇組用35車影視建材搭建出80年代北京中關村街景。
劇集熱播,使得取景地日均接待研學團隊數量從3個激增至47個,講解詞版本已更新至第9稿。
在常州亂針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孫燕云的工作室,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忙碌。劇中女主角手持的《運河千里圖》繡品,采用5.2萬種絲線、耗費2180工時完成,現在每天接到定制咨詢電話超300通。"過去三年接的訂單量,抵不上這三天的咨詢量。"
孫老師的工作室已緊急培訓32名繡娘,仍難以滿足市場需求。這種非遺覺醒現象同樣出現在蘇州評彈領域,平江路評彈館的演出場次從每日2場增至8場,年輕觀眾占比從12%躍升至58%。
花街,是時下央視熱播電視劇《北上》的故事發生地,是作家徐則臣筆下反復書寫的文學意象,也是現實中位于“運河之都”江蘇淮安市清江浦區的一條老街。在淮安河下古鎮,一碗長魚面引發的產業升級更具啟示意義。
冬林面館第三代傳人程冬林透露:"劇組拍攝時每天消耗80斤鱔魚,現在日銷量突破300斤。"更值得關注的是,當地形成了從鱔魚養殖、骨湯熬制到餐具設計的完整產業鏈,帶動周邊6個鄉鎮建立標準化養殖基地。"影視作品讓傳統美食完成了從地方小吃到文化符號的蛻變。"
平望運浦灣的改造故事,展現了流量經濟的深層影響。這個曾因紡織業衰退沉寂多年的"工業銹帶",憑借劇中11分鐘的運河貨運鏡頭,變身長三角網紅打卡地。
老糧倉改造的"運河書房"周末預約需提前28天,浴室改建的民宿房價達1580元/晚仍供不應求。"我們正在經歷從生產型城鎮向體驗型經濟體的轉型。"鎮文旅辦主任展示的數據顯示,在地居民創業項目同比增長340%,其中73%與運河文化相關。流量沖擊帶來的管理挑戰同樣嚴峻。
正儀老街青團店創始人周文魁坦言:"日均6000個青團的產量,仍難以滿足門口1.2公里的排隊人群。"當地已啟動"青團保衛戰":成立老字號聯盟規范制作標準,設置非遺技藝體驗工坊分流游客,開發冷鏈物流系統拓展線上銷售。這種從影視熱度到產業升級的跨越,使小鎮的集體經濟收入三個月內增長17倍。
影視旅游熱不能止于打卡經濟,必須完成文化價值的深層轉化。面對《北上》引發的持續性熱潮,江蘇省文旅廳已啟動"運河影視IP長效運營機制"。首期投入2.3億元設立的文旅融合基金,重點支持取景地數字化保護、非遺工坊升級和沉浸式體驗項目開發。
更值得關注的是"劇情地標活化工程",通過AR技術將劇中26個經典場景轉化為可交互的文化觸點,游客掃描石板墻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虛擬演員在原地的歷史對白。在昆山巴城,一場由劇組美術指導參與的"場景可持續化改造"正在進行。
拍攝時搭建的18處臨時布景,經專業評估后將有9處轉為永久文化景觀,其中"90年代供銷社"將作為活態博物館運營,收藏的327件道具中,有48件被鑒定為改革開放初期珍貴實物。"這些場景不是影視廢墟,而是時代記憶的存儲器。"項目總規劃師表示。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王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