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汝水邊的曠野轉悠,看麥苗返青,楊柳吐芽,想起姚鼐的絕句,布谷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晴。千層石樹遙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此一被稱之為《山行》的七言絕句,描繪布谷白鷺飛飛撲撲,春天春耕放水繁忙熱鬧的景象,鄉野氣息,栩栩如生。姚鼐還有一《袁隨園君墓志銘》,評說記述袁枚一生行跡,選取具體事例,著意性格刻畫,以切實求生動,于敘事寓情韻,言簡意賅,情真意切,幽深婉轉,感人至深。當時的姚鼐正在南京鐘山書院,時在1798年,嘉慶三年。
姚鼐出生在1732年,在210年前以年過八旬的高齡去世在南京。他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世稱惜抱先生,安慶府桐城人,與方苞、劉大櫆并稱“桐城派三祖”,被譽為“清代古文第一人”。且來回望盤點這一文章大家的一生行蹤,為文主張。
行書七言聯 清·姚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講學江淮
1732年1月17日,姚鼐出生在桐城南門樹德堂一官宦書香人家。他幼年好學,其伯父姚范教授其經文,也曾跟隨劉大櫆學習古文,劉大櫆稱其“時甫冠帶,已具垂天翼”。
1750年,姚鼐到南京參加江南鄉試,得中舉人。但此后四赴京師,皆落第而歸。直到五次入場,差強人意,終于得中,殿試名列二甲,授庶吉士。此后,姚鼐開始了仕途生涯。
1772年,姚鼐已升任刑部郎中。刑部兩年,備受煎熬,姚鼐心生厭倦。次年,清廷開四庫全書館,姚鼐被薦充纂修官。姚鼐與戴震、伍大椿、程晉芳等8人因無翰林身份入館,屬于破格當選。《四庫全書》初稿大致完成,姚鼐決意辭官,離京南下。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姚鼐摯友、時任兩淮鹽運使的朱孝純在揚州梅花嶺側重修梅花書院,邀請姚鼐前往擔任掌院。姚瑩《姚先生鼐家狀》載:(朱孝純)特修書院于揚州梅花嶺側,一夕植梅五百株以延先生,遂名之曰“梅花書院”。擔任梅花書院掌院后,姚鼐耗盡心血開始編纂75卷的《古文辭類纂》,以供弟子學習。他把文章分為十三類: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記、箴銘、頌贊、辭賦、哀祭。他所選作品以《戰國策》、兩漢散文、唐宋八大家,以及歸有光、方苞、劉大櫆等為主,體現了他的文學主張。朱孝純因病辭官,死在1784年。人事更迭,姚鼐也辭去梅花書院教職,離揚州而去。
1780年,姚鼐主講安慶敬敷書院,他遴選自朱明隆慶萬歷年間到清代的詩文共計251篇,編輯而成《四書文選》。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姚鼐應邀前往徽州歙縣紫陽書院。姚鼐曾在《歙胡孝廉墓志銘》稱追憶故人,提到在紫陽書院的點滴往事:“歙城南,越溪陟山,有古寺十,雖多頹毀,而空靜幽邃,多古松柏。君攜徒稍葺治,讀書寺中,其意蕭然。余昔主紫陽書院,去寺不十里,常與往來,或至夜月出,共步溪崖,林逕寒窈,至今絕可念也。”
草書詩文 清·姚鼐
終老南京
1786年,姚鼐主講鐘山書院。1790年,年近花甲的姚鼐再到南京主持鐘山書院,此時其古文已譽滿天下,四海學人蜂擁而至,以得到姚鼐授業指導為幸。
鐘山書院成立于1723年,時任兩江總督查弼納上奏清廷:“江南文風極盛,士子貧寒,膏火不給,無以專心學業”,懇求建立書院,得到批準,雍正御批“敦崇實學”匾額,予以鼓勵。1865年,兩江總督曾國藩對鐘山書院加以重建。1881年,兩江總督劉坤一擴修鐘山書院。1903年,鐘山書院被改為江南高等學堂。鐘山書院延續近200年,是清代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書院之一,晚清安徽巡撫馮煦曾說,“江寧鐘山書院……魁然為海內四書院之冠。”
姚鼐主講鐘山書院除嘉慶六年至九年這三年時間在敬敷書院外,他一直在鐘山書院直到溘然長逝,前后合計有二十余年之久,是鐘山書院歷任院長中執掌書院時間最長者,這也是鐘山書院最為鼎盛時期。姚鼐在鐘山書院培養了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姚瑩等著名的“姚門四杰”,另有劉開、李兆洛、馬宗璉等也都是姚鼐在鐘山書院培養的優秀弟子,還有姚椿、陳用光、鮑桂星等,他們仰慕姚鼐,成為姚門私淑弟子。姚鼐在鐘山書院刊刻了《三傳補注》《國語補注》《九經說》《惜抱軒文集》等。
1810年,嘉慶十五年,姚鼐參加江南鄉試鹿鳴宴,仍耳聰目明,齒牙未豁。1815年10月15日,姚鼐病逝在鐘山書院。姚瑩《姚先生鼐家狀》載:“先生年八十矣,神明如五六十時,行不撰杖……先生居江寧久,喜登攝山,常有卜居意,未決遷延,不果歸。二十年七月,得微疾既瘳乃遺書……九月一夕,卒于鐘山,年八十五,門人輩共治其喪。”攝山就是棲霞山。姚鼐后歸葬桐城楊樹灣,即今安徽樅陽義津鎮阮販村。據說,南京老門東陶家巷5號曾是姚鼐故居,今辟有姚鼐紀念館。
乾嘉時期,考據之風彌漫恣肆,程朱理學相形見絀。姚鼐則以程朱理學為治學圭臬,他尊宋抑漢,力求復興理學。姚鼐弟子姚瑩曾評說姚鼐其文,也說其詩、其人,“先生貌清而癯,如不勝衣,而神彩秀越,風儀聞遠,與人言終日不件,而不可以鄙私干。自少及髦,未嘗廢學。雖宴處常靜坐,終日無情容,有來問,則竭意告之,喜導人善,汲引才俊,如恐不及,以是人益樂就而悅服。雖學術與先生異趣者,見之必親。”
曾國藩在《歐陽生文集序》中談及姚鼐,贊譽有加:“乾隆之末,桐城姚姬傳先生鼐,善為古文辭。慕效其鄉先輩方望溪侍郎之所為,而受法于劉君大櫆,及其世父編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碩望,姚先生治其術益精。歷城周永年書昌,為之語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號‘桐城派’。猶前世所稱江西詩派者也。”
多說南京是文學之都,今年是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辭世210周年,也不知有人張羅緬懷這一文章大家否?王振羽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