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條舉措,以教育強新區
——南京江北新區加快建設教育強區三年行動計劃,未來三年這么干
總體目標
聚焦“高質量教育支撐新區高質量發展”理念,開展三年攻堅,實施教育強區“五大行動”,促進立德樹人根基更牢固、教育教學質量更優異、教師專業素養更精湛、內涵發展路徑更科學、辦學體制機制更靈活,構建“高位均衡、高質創新、名校涌現、人才涌流”的高質量教育新格局,確保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水平穩居全市第一方陣并不斷躍升。
重點舉措
一、“立德樹人”鑄魂行動
1.以“一體化建設”深化大思政格局。
設立20個“大思政課”實踐育人基地,聘請100名科技工作者、企業家、大國工匠為新區“大思政課”導師。
融合高校、企業、社區資源組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研共同體,設立新區“青少年思政學院”,培養具有紅色基因、遠大志向、科學精神、世界眼光的新區少年。
2.以“教育家精神”涵養師德師風。
大力弘揚新時代教育家精神,鑄就“樂教愛生、刻苦鉆研、不計名利、甘于奉獻”的新區教師師德特質。
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準入、招聘引進、職稱評聘、評優獎勵等首要要求。
二、“擴優提質”強校行動
3.推進高中教育“提質創優”。
加快引進市屬高中建設,實施江北校區與本部一體化發展,快速實現辦學質量進入全市前列。
支持揚子中學創建高品質示范高中,實施揚子中學與揚子一中一體化辦學,與若干初中建立緊密型縱向聯盟。
加快推進大廠高中改擴建工程,支持學校創建省高品質特色高中。
支持十四中創建省四星級高中。
支持民辦高中多樣特色發展,滿足多元化高中教育需求。
4.推進義務教育“學有優教”。
加快引進市區名校建設進度,擴大義務教育優質學位供給。
開辦育英二外中央商務區分校、明道學校研創園分校,實現托管校“開校即優校”。
遴選20所左右區屬義務教育學校,實施“高品質學校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市域名校。
5.推進學前教育“幼有善育”。
全面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安全發展。
推進存量資源適兒化改造,探索托幼一體化發展新路徑。
推進課程游戲化,深化幼小科學銜接。
促進教辦園與市域名園結對互學、共研共建,推動街辦園實施“1+N”計劃,引導民辦園規范、普惠、優質發展。
三、“強師興教”賦能行動
6.加強書記、校(園)長隊伍建設。
高質量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
優化校長職級制,實行年度業績和任期目標雙考核,造就一支教育家型書記、校(園)長隊伍。
設立10家左右黨組織書記工作室、名校(園)長工作室。
實施書記、校(園)長隊伍培養儲備“三年雙百”計劃。
7.優化教研員“選育管用”機制。
建立公開選拔機制,遴選100名左右“精于研究、專于指導、善于示范、勤于服務”的專兼職教研員,建立能進能出的流動制度。
設立教研員教學質量提升獎。到2027年,建立一支覆蓋高中全科、初中重點學科,其他學段學科貫通兼任、適度配備的專業化教研員隊伍。
8.提高骨干教師“內培外引”質效。
成立江北新區教師發展學院,優化“五級金字塔”培育體系。
遴選100名教壇新秀,以區級名師為目標,開展為期兩年的全鏈條貫通式培養。
設立名師工作室30個,遴選600名左右區級以上骨干教師,以省市名師為目標,實施進階式培養。
到2027年,引育一批名教師、名班主任,力爭市級以上骨干教師增量位居全市前列。
四、“內涵提質”增效行動
9.重塑教育發展中心。
明確“教育發展中心是區域教學質量提升關鍵責任主體”的定位,擴大服務職能、優化內設機構、選優配強隊伍,突出“四個服務”,構建“教-科-研-訓”一體化的工作模式。
10.全力聚焦內涵發展。
設立“江北新區教育發展智庫”。
實施學科中心組建設,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突出“一校一品”校園文化建設,強化內涵項目創建培育。
到2027年,實現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零的突破、省市級教育內涵重點項目創建不少于20個。
五、“強本聚能”創新行動
11.激發辦學活力。
優化教師招聘方式,支持有條件的學校自主招聘,增強優秀教師招錄力度。
總結浦外高新“學校用人學校選”和“自主辦學賦實權”改革經驗,探索復制推廣。
12.提升合作能級。
強化與省內教育強市合作,開展冠名辦學辦班、聯合教研教培等深度合作。
加快導入市域優質教育資源,推動現有資源引進校與本部深度融合,提高合作辦學成效。
通訊員 岳明珍 鄒歡 新江北記者 楊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