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幸福日。百度百科寫,這是聯合國于2012年6月28日設立的節日,節日的意義在于追求幸福,建設未來。
那么什么是幸福?古人的幸福是什么樣的?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銅鏡子銘文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當下常用詞匯,“幸福萬年長”“幸福進萬家”這些一度成為時代流行語。“幸福”是什么?
詞典說,它是“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指生活、境遇等稱心如意”。
那么,幸福一詞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學者譚代龍曾經考證過。據他在《“幸福”詞源初探》一文所說:
古典文獻中,“幸福”一詞十分罕見。僅有的幾次也都是以短語形式出現,為祈求福報之意,和現代詞匯意思完全不同。
現代意義上的幸福的早期文獻用例在二十世紀初。目前我們見到的最早使用該詞的漢語文獻是萬純祥《幸福隨人之智力而進行》(1900年《競化》第1期),文中共出現了18例“幸福”,如:幸福者,人人所注目、人人所指望者也,然世人止知盼望幸福而不知幸福之所由來也。夫幸福有二:一曰生前之幸福,一曰生后之幸福……
鄒容的《革命軍》,曾樸的《孽海花》等著作都使用過具有現代詞義的“幸福”一詞。
1911年之后,“幸福”一詞更是大量出現。多為“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指生活、境遇等稱心如意”之意。
據譚代龍考證,幸福一詞應是直接從日語中借來的。
在20世紀之前的日本著作中,這一詞匯就出現過,且詞義與我們現在使用的漢語詞匯“幸福”一致。
在《“幸福”詞源初探》一文中,他寫到:
在20世紀初,漢語從日語中借入了大量的新詞,“幸福”只是其中之一。王力先生《漢語詞匯史》特別談到“來自日本的西洋譯名”情況:來自日本的西洋譯名,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利用古代漢語原有的詞語,而給予新的涵義;第二種是用兩個漢字構成雙音詞,這些雙音詞按照漢語原義是講得通的(此類最多)。可以初步認為,“幸福”就是屬于王力先生所談的“來自日本的西洋譯名”,而且是屬于王力先生所論第一種情況,即“利用古代漢語原有的詞語,而給予新的涵義”。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館藏瓦當
古人的幸福觀
什么是幸福?從20世紀初,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個問題,紛紛發表對幸福的見解。直到1997年,齊豫還在唱“幸福是自由還是牽絆”“幸福一樣需要灌溉呵護”。
而對古人來說,雖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幸福”一詞,但他們實際上也在追求著幸福。
若只談個人的小幸福觀,大多數古人的幸福觀是具體而微的。
學者白云翔在《漢代人的幸福觀及其表達之考古學管窺》中條分縷析,寫到漢代人幸福觀的不同面相:
有人追求健康長壽,想“與天相壽,與地相長” ;有人想子孫蕃昌,“千秋萬歲宜子孫” ;有人想平安喜樂,“長樂未央”;也有人想酒食富足,“日有熹,月有福,樂無事,宜酒食,居必安,無患息,竽瑟侍,心忠駐,樂已歲,固常”;還有人想高官厚祿,“為吏高遷位公卿,世世封傳于毋窮”……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是蘇東坡的愿望,他的一生多災多難,祈求子孫無災無難平安且有官爵,幸福一生。
1101年,南京長樂坊有一個人去許愿,“來生各愿不失人身,有福有壽,在佛影中常安常樂常有余”“更愿今生之中多劫已來罪障業障際會完家各愿消際得遇”“店鋪興隆,買賣和光,多收財帛”。在他看來,現世安穩,平安順遂,不為錢帛所煩擾,這就是最大的幸福的。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臧磊
參考資料:
譚代龍 《 “幸福”詞源初探》(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21年第3期)
白云翔在《漢代人的幸福觀及其表達之考古學管窺》(《江漢考古》2022年第6期)
校對 郭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