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筍破土,柳樹掛青,艾草、泥胡菜、鼠曲草,在大地上布出青一片翠一堆的鳥云陣。沈阿婆賣青圓子的推車,疊滿竹蒸籠,又出現在大街的梧桐樹下。
今年沈阿婆賣的青圓子除了傳統的豆沙餡、春筍豆干咸菜肉餡,增加了肉松蛋黃餡和馬蘭頭核桃鮮肉餡。每一種口味的青圓子切開,橫切面朝外放在一只透明玻璃盒里。阿婆不好意思地說:“看到蛋糕店這樣擺,讓人一眼能看清里面的真材實料,就有樣學樣。”早晨,買青圓子的人與阿婆攀談,“做早點嘎嘎辛苦,阿婆真犯不著哦。”阿婆沖人友善地笑笑,“能賺錢的時候不賺,等老了怎么辦?”瞧瞧,七十歲的人還認為將來才老,真有蘇大學士那種“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的氣概。
聽人要馬蘭頭餡,阿婆掀蒸籠,取青圓子,手里忙不停,嘴里熱情寒暄:“馬蘭頭吃了亮眼睛,里面有核桃,補腦。”聽到人要豆沙餡,阿婆又說:“放心吃,里面放的是海藻糖。”自然的微笑,輕松的話語,客氣又溫暖。
青圓子剛出籠比較黏,往年,圓子蒸熟后,要么再刷一層熟菜油,要么一只只分開裝。今年攤上多了一只裝松花粉的盆,出籠的圓子沾上松花粉,幾個放一起也不黏。松花得來不易,山上收一麻袋花柱,篩出的花粉不過幾兩。阿婆也不加價,她說,少吃點油,健康,節省幾個保鮮袋,值。
前些年,鎮上的學校曾在學生中做過非遺認知的調查,學生的選擇從高到低排序依次是蠶桑習俗69.69%、竹編66.41%、端午節55.38%、十樣景燈28.91%、青圓子14.25%。后來,學校將沈阿婆請進校園,她帶學生識艾草、泥胡菜、鼠曲草,手把手教學生用生石灰熗青頭,手工揉粉。講起做青圓子的要點,沈阿婆雙眼就炯炯發亮,如數家珍:“摻和的青頭要與米粉揉到完全看不出莖葉,包的時候,粉團一定要保持溫熱,冷了,摻一把熱水再揉揉,這樣捏出來的皮子薄又不容易破。”
清明節學校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祭掃,學生獻上鮮花和親手做的青圓子,傳統文化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
從雨水到清明,沈阿婆每天要做一百八十個青圓子。早上六點出攤,十點鐘收攤,剩下幾個,送給環衛工人。乍暖還寒的春天,阿婆是蓬勃向上的部分。
作者:趙中天
來源:揚子晚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