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我在揚子晚報副刊“繁星”發了一篇題為“新房客”的文章,記述了從合肥來南京創業的一名年輕大學生的故事,因為新租了我在紅山韻致居的房子,所以稱他為“新房客”。22歲的小伙子一米七幾個頭,清秀白皙帥氣,應聘到南京一家在線教育機構當老師,在網上傳授自媒體的操作方法,介紹如何在網上寫文章和做短視頻,給騰訊、百度和頭條投稿取酬。顛覆我認知的是,靠每月從短視頻賬號上點擊率的取酬,竟有四五萬元!連同授課的工資和提成,小伙子每月有六七萬的收入。
后來把這篇文章收在我的第一本文學作品集《老團長與新房客》中,把這位從事自媒體工作的大學生張弋作為新時代年輕人的代表,寫入了我的書名。
一年后,張弋買了房,創辦了自己的自媒體公司,在浩瀚的網絡世界馳騁。2019年《老團長與新房客》的新書發行會,我把他請到現場,送了一本寫有他故事的新書。張弋告訴我,他的公司就在邁皋橋,請我有空去看看。
以后多年沒有聯系。一天,突然在朋友圈看到張弋的兩條信息:“五天五岳,挑戰成功!”“徒步沙漠,四天三夜,108公里挑戰成功!”十分驚奇,老房客有了新故事?急忙敲鍵聯系。幾經周折,終于在三月一天,我應邀來到小伙子所在的公司新址,位于南站的綠地之窗大廈。
依舊是清秀白皙帥氣的感覺,只是當了企業家的他,比過去胖了一點,待人接物沉穩許多。
事前網上搜了一下,而立之年的張弋已經在中國新媒體電商領域有不俗的成績,2020年獲第六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所創辦的南京匯智文化傳媒公司專注于互聯網教育的內容和產業服務,涉及短視頻培訓,直播電商,數字化發行,AI社群搭建與行業運用等領域的開發運營,2024年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你很厲害小張啊,現在是網絡達人了!”我看著辦公室掛著的“互聯網+”大賽的獎狀和各種資質的牌子,由衷夸獎說。
“時代給了我們機遇,我有幸趕上了互聯網大發展的黃金年代。”小張侃侃而談,“當然,也離不開一些運氣和貴人的相助。叔叔,你知道的,我的母校是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雖然它不是985,也不是211,但它卻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網紅基地’。”
高中的時候,小張滿腦子都是“逃離父母掌控”的叛逆思想,獨自在凌晨三點坐火車到揚州報到。班主任喜歡他的“獨立”精神,叫他當班長。大學四年,他抓住一切可能去體驗生活:學生會主席、首屆學生校長助理、獎學金獲得者,2013年創立公眾號當自媒體撰稿人。黃校長慧眼金睛,看到公眾號里的潛力,還為他爭取了新媒體工作室和經費。后來他的公眾號辦得風生云起,積累了大量拍攝,設計,制作方面的經驗,路越走越寬。深刻體會,才華需要被“發見”,更需要主動“發光”,兩者交相輝映。
2016年畢業,小張決定到南京來發展,就應聘到一家在線教育機構當老師。覺得南京院校多,新的科技肯定有市場。租的第一套房子就是我的那個韻致居的九樓。
加入公司后,小張迅速嶄露頭角,成為公司的“Top”講師,收入也水漲船高。短視頻領域的紅利更是讓他如魚得水,短短一年后,便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開啟了真正創業路。發展勢頭迅猛,培訓百萬粉絲的學員就上百名了。
2020年,稍有成績之后,學校邀請小張以創業者的身份重返校園,共同創建了國內首個直播電商學院,并要他帶著學生團隊參加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這個比賽應該算教育部的第一大賽,那時規定,畢業五年之內的學生都可以代表母校參賽。先是拿了一個全省亞軍,后來過五關斬六將,到廣州參加決賽,拿到中國“互聯網+”的金獎,就是第一名,他也成為學校最年輕的創新創業導師。
當問起朋友圈里發的“五天五岳”,“徒步沙漠”的故事,我聽到了小伙子創業以來,歷經的種種酸甜苦辣。
“天天與電腦相伴,大腦保持緊張亢奮,一天十七八小時,壓力很大。作為一個年輕的創業者,還有很多不可預見的麻煩。”小張給我說了有一次做廣告,不慎用了幾個“最”字,觸犯廣告法被區工商查了、被罰款十多萬的故事。為發展而設立的新公司,因股權不清晰,也造成糾紛不斷,經濟損失頗大的囧事。
張弋笑著說:“當然這些挖的坑,后來都成了講課中的案例,是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中的學費。”
他說,為了減輕壓力,調節情緒,現在他每年都要去敦煌參加一次朋友組織的沙漠徒步行,全程108公里,四天三晚,連續三年了。一百多個年輕人行走在浩瀚的沙漠之中,在流動的沙子上一步步前行。既是一個體力磨練,也是一種精神磨練,培養鍛煉堅忍不拔的毅力,這是創業者的必備素質。
五天登上五岳,是旅游愛好者的一個活動,有時景區也參與組織。各人自己制定方案,在規定的時間爬上五座山岳,最后是衡山,憑前面四張門票可以免掉衡山的門票。張弋選擇的方案是:泰山,恒山,華山,嵩山和衡山,五省的交通主要是火車與高鐵,白天爬山,晚上趕路,有時坐夜車。時間緊迫,就坐出租。
“最痛苦的是登華山,從旅客中心到北峰三個多小時,幾乎要崩潰,腿好像都不是自己的了。同行旅友的一句話:走不動就數臺階,讓我頓悟:創業與登山同理,既要保持自己的節奏,也要借助同伴的溫度。這種感悟后來被融入到校企合作中,在與母校共建的電商學院,獨創了‘課程教學—工具使用—實戰陪跑’的模式,真正讓產教融合落地生根。”
當時看張弋的微信,曾看到一段他記的登山感悟:“和孔老師討論,登頂重要還是過程重要,當時我覺得出發最重要。后來我覺得,出發依然是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事情,但登頂是野心,過程是耐心,也缺一不可。”
我問孔老師是誰。
張弋說:“孔老師是我初中的班主任,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一個照亮我生命軌跡的人。那一年,他用一場五一假期的南京、揚州之行,在我心里種下對遠方的向往。十幾年前當我因高考失利茫然面對志愿填報時,揚州成了潛意識的選擇——那是孔老師曾帶我看到的第一個‘外面的世界’。”
交談中我深深感到張弋對母校眷念,對老師的崇敬。他的母親也是一位老師,后來當了校長,現在他也成了一名互聯網的老師。其實,人的一生當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母校和老師,要說貴人,老師就是最近的貴人。
問及公司情況,張弋說他現有獨資和參股合作的企業已經已經有了8家,年銷售數千萬元。公司主要在南京,安徽,廈門等也有合作的公司。也曾為南大,浙大,上海大學等多所大學開展過短視頻和直播的培訓,參與了江蘇省人社廳“電商直播”職業能力標準的制定。這兩年,又開發的AI課程,為全國43所高校、116家企業提供了實戰培訓,本人也被聘為這些高校創新創業的導師。
談到這些,張弋由衷地表達了對地方政府的感激之情。他提到,南京市政府為青年創業者提供的資金扶持,以及雨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為小微企業搭建的專屬服務群,都讓他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支持。這種“有求必應、永遠在線”的服務,給了他極大的踏實感和信心,也讓他更加堅定了創業的決心。
“后來,我們反哺這份支持,與江蘇、湖北、陜西等多地政府合作培訓村播人才,建設電商助農基地。疫情時聯合母校發動千名學子為湖北帶貨,看到秭歸的臍橙通過直播走出大山,并登上了央視,我找到了比商業成功更持久的價值——真正的創新創業,應該讓更多人被時代的光芒照耀。”
他特別介紹了公司對AI的關注。2023年,他們就開發了AI的相關課程,“AI+小紅書的基礎運營”,“AI工具的使用和調教”等,和許多院校、企業共享資源。張弋說:“AI是否會超越人類,不得而知,但會用AI的人會取代不會AI 的人卻是必然。”
作為一名從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中走出來的創業者,如今又擔任中國“互聯網+”大賽的評委,張弋對年輕人的創新創業充滿期待。他衷心希望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夠獲得更多社會關注與支持,同時也提醒年輕人,不要被“年少成名”的故事迷惑,創業之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充分的心理準備。面對當下火熱的AIGC風口,他特別強調,技術或許會迭代,但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是系統化知識的沉淀與積累。此外,他呼吁高校引入“企業家導師制”,認為只有具備實戰經驗的人才能真正指導學生“打仗”,紙上談兵的教育方式難以培養出真正的創新人才。
聽完“老房客”的新故事,深深為這位年輕的互聯網創業者折服。他不僅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者和成功者,更是這一領域的深度思考者和引路人。他很年輕,正當而立之年。
韓今
校對 郭鳳